《投資最重要的事》CH1~3心得筆記

#HowardMarks

Zhewei Liu
Dec 3, 2020
投資最重要的事:一本股神巴菲特讀了兩遍的書

Chapter 1 學習第二層思考

1. 投資就像經濟學,與其說是一門科學,其實更像一門藝術。投資方法需要藉由直覺且不斷調適,而不是固定與機械化的操作。

2. 只有少數人擁有維持平均報酬以上所需要的卓越洞察力、直覺、價值觀念,以及對市場心理面的了解。想要做到這一點,就需要第二層思考。

例如:

a. 「這是一家好公司,就買這支股票吧!」→所有人都認為這家公司好,所以股價會被高估,市價過高,所以賣出。

b. 「經濟成長低迷,該賣出持股!」→經濟前景糟糕透頂,但每個人都因為恐慌拋售股票,應該買進。

c. 「這家公司的EPS會下降,所以賣出!」→這家公司EPS下降幅度低於預期,出乎意料的驚喜會推升股價,所以買進。

3. 同意廣泛接受市場共識很輕鬆,但是這樣通常不會獲得高於平均水準的報酬。

心得

第二層思考的概念,在市場上並不陌生。「人多的地方不要去」,這句話大家一定都聽過。就像巴菲特所說的:當別人貪婪時,我恐懼;別人貪婪時,我恐懼。雖然這樣的概念不難理解,但要如何在市場上做到?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。回想今年三月的股災,「現金為王」的聲音成為市場主流。現在講起來有點馬後砲,但當時很有可能是數十年都難以見到的大好買點,不過又有多少人能夠拋開情緒,透過基本面、總體經濟的表現來投資呢?畢竟連巴菲特都表示,活了那麼久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情況。

接下來過了幾個月,沒想到道瓊三萬點、台股即將上萬四。想必有很多人認為現在的市場太過貪婪、散戶太瘋狂,於是要嘛空手不然就是進去空。但這段時間看來,整體就是持續創新高的情況,也看到許多空軍開始認輸。綜合來說,我認為順勢而為還是比較符合人性,想要逆勢和市場對做,對一般人來說難度比較高。另一方面,如果看到一直漲就產生FOMO情緒進去追,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。投資人做決策時勢必得考慮到「第二層思維」,至於要如何抓到精髓,這並不容易做到。

Chapter 2 了解效率市場與侷限

1. 當我談到效率市場假說時,我也用了效率這個詞,但我的意思是「快速、盡快整合資訊」,而不是「正確」。

2. 效率市場理論的假設:

有很多努力的投資人

他們聰明、勤奮、客觀、積極,而且準備充分

他們都能取得可用的資訊,且取得管道大致相同

他們都能買進、賣出或放空(也就是打賭會下跌)所有資產

3. 某些資產較符合效率市場,主要類型有:

廣為人知,而且有很多人追蹤的資產

社會認可,不具爭議性或冒犯禁忌的資產

擁有清楚易懂等優點的資產,至少表面上是如此

資產類型和組成要素的相關資訊能夠普遍而公平的散播

心得

效率市場假說這個概念由Eugene Fama於1960年代提出,一直以來受到廣泛的討論,而這個概念也牽涉到你的投資策略。一般來說,如果你完全相信效率市場假說,最好的動作就是買入ETF,進行被動投資。根據這個假說,沒有人能夠長期打敗市場。相反地,如果你不相信的話,主動選股是更好的選擇。

至於這個理論對或錯?我認為很難輕易判定。我相信「大多數人」適用於效率市場假說的買入ETF,尤其是在這個資訊高度流通,資產價格都能夠充分反映的年代。當然,很多時候價格也會受到情緒面形成錯誤定價,但要如何把握機會判斷錯誤,且長時間打贏大盤,或許很少人能夠做到。例如綠角一直以來就是推廣大眾持續買入ETF,根據回測也可以發現,這樣的績效能夠贏過多數人甚至是共同基金。不過,我也認為有另一部份的人可以透過主動選股來獲取超額報酬,只是這個難度比較高。不得不說,「ETF無腦多」確實可以賺到穩定且優渥的報酬,但對於市場相對沒什麼參與感。(或許這也是一件好事?)

另外有個笑話是這樣的:一個堅信效率市場的金融學教授和一個學生走在路上,忽然學生看到地上掉了一張鈔票,他馬上提醒教授:地上有錢!但教授淡定的說:這不可能,如果真的是鈔票,那早就被人撿走了。於是教授繼續往前走,學生則把鈔票撿起來,開心地拿去買酒了。

Chapter 3 準確估計實質價值

1. 簡化來看,投資股票的方法可以分為兩種基本類型:一種是分析公司的特性,稱為「基本面分析」,一種是分析證券價格的表現。換句話說,投資人有兩個基本選擇,衡量證券的實質價值,並在價格偏離實質價值時買進或賣出;或是單純根據未來價格的變動預期而買賣。(先談談後面這個選擇,因為我不相信這個方法,所以應該可以很快地拋掉它。)

2. 價值投資人:會買進股票,是因為相信目前的價值相對高於目前的價格,即使這些股票的實質價值在未來沒有什麼成長性。

3. 成長投資人:會買進股票,是因為相信未來價值會成長很快,足以使股價大幅上漲,即使這些股票目前的價值相對低於目前的價格。

4. 成長股賭的是公司業績未來會不會實現,而價值投資主要是分析一家公司目前的價值。

5. 巴菲特最大的貢獻是將價值的概念超越「便宜」這個簡單的解釋。巴菲特尋找可以買到、價格有吸引力的「好」事業,將成長的概念融入價值的計算當中。

心得

這邊可以發現一件事情,Howard Marks否定了技術分析這件事情。事實上,很多投資大師是不看技術分析的。比方說他們認為這家公司的「價值」是150塊,但目前的「價格」可能只有100塊,這便是一項值得投資的標的。至於買進之後有可能先跌個15%,但也有可能是每天漲個10%上去,但去預測這些每天價格的變動,事實上意義不太大。只要公司的本質沒變,從100塊到150塊的過程我們不需要去在意。雖然市場上仍然有很多人是看技術分析進行投資的,就像我也會稍微看圖來抓個買點。但回歸到投資的本質,能夠選到一間好公司才是長遠之計。至於短期的數字變化,或許並不太重要。

--

--